全文共1895字 | 阅读需6分钟
古人云:患难见真情,那么,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皇帝与大臣有没可能打破君臣之间的隔阂和猜忌,真正做到发自肺腑,感人至深的交流呢?有的。
唐朝末年,藩镇割据,此时的唐朝皇帝在藩镇的威胁下,莫说发号施令,就连自己的安全都无法保证了。天复元年(901年)10月,宦官集团以韩全诲为首,勾结当时实际控制今宝鸡、天水、汉中一带的凤翔和陇右节度使李茂贞,与李茂贞的养子李继筠(与宋朝初年党项族首领同名)一起将唐昭宗劫持到了凤翔(今宝鸡市凤翔区)。
2014年电视剧《大南迁》中苏航扮演的唐昭宗李晔
李茂贞本来还想朱温争一下霸,实际打起来才知道根本不是对手,老家凤翔被朱温围了一年多,粮草都吃光了。到天复三年(903年)正月,眼见再不投降就要人吃人了,李茂贞终于把唐昭宗一行放归。为表诚意,他斩杀韩全诲等二十名宦官及亲信,同时处决了李继筠、李继诲、李彦弼等十六人,将首级送予朱温以示妥协。
朱温穿着素服待罪,见到圣上后也是痛哭流涕,也因为此护国尽忠之举,被赐号“回天再造竭忠守正功臣”,并且正式被封为了梁王,这也是他后来建立“后梁”国号的来源。
位于宝鸡的李茂贞墓虽然早被盗光,不过还算幸运地保存下来了
当然,朱温这一辈子和很多人痛哭流涕,“发自肺腑”地交流过,他流的眼泪很有可能比任何一条鳄鱼都多。在此之前,昭宗李晔可能对朱温和李克用哪个更忠一些存在疑问,但在此之后,李晔深刻的发现朱温来“迎驾”,还不如颠沛在外的日子。朱温控制了昭宗后,任人唯亲,诛杀异己。昭宗虽为皇帝,实为傀儡。
昭宗本来想让在国难之中一直对自己不离不弃的兵部侍郎韩偓当宰相,这不升官还好,一提出来可是让朱温找到了屠刀的对象,昭宗好说歹说总算让朱温饶了韩偓一命,但朱温还是逼迫昭宗把韩偓贬为濮州(治今河南濮阳)司马,而后又被贬荣懿尉、邓州司马,
位于濮阳,建于元朝时期的西夏“唐兀公碑”,2006年被列为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临行前,昭宗避开了朱温的耳目,与韩偓相见,韩偓流着泪对昭宗说了这样一句话:
上密与偓泣别,偓曰:是人非复前来之比,臣得远贬,及死乃幸耳,不忍见篡弑之辱。 《资治通鉴 卷264》
“这个人(朱温)已经不是以前的那个忠臣朱温了,我被贬官至死也是一件幸事,因为我不愿见到大唐被篡位,圣上受尽屈辱乃至被弑杀的那一幕!”
后来朱温步步紧逼,连昭宗身边的打马球娱乐的小儿也不放过,秘密杀死后换成了自己的人。昭宗也最终在与韩偓告别的一年后的八月十一,被朱温派人杀害。天祐二年(905年)八月,暂居湖南的韩偓自赣入闽,此后得以在闽王王审知的庇护下隐居,晚年有多篇作品传世。
韩偓是一位高产的诗人,今人有将其年表与诗文校注在一起出书
兜兜转转,韩偓最终来到了葵山(今福建南安市丰州镇环山村)。这位唐末的宰相像普通的农民一样下地耕种,上山砍柴,自号“玉山樵人”。在《秋郊闲望有感》这首诗中,他写道“心为感恩长惨戚,鬓缘经乱早苍浪”,庆幸自己逃出了朱温的屠刀,感叹昭宗皇帝的悲惨命运,而自己在奔波中早已鬓发苍白。
在《寄隐者》这首诗中,他自称“已分病身抛印绶,不嫌门巷似渔樵”,表明自己已经“抛印绶”,即抛弃了过去的官场生活,而现在“似渔樵”的农家生活他并不嫌弃。
寄隐者
烟郭云扃路不遥,怀贤犹恨太迢迢。
长松夜落钗千股,小港春添水半腰。
已约病身抛印绶,不嫌门巷似渔樵。
渭滨晦迹南阳卧,若比吾徒更寂寥。
韩偓病逝于南安县龙兴寺,安葬于葵山
回首往昔,韩偓在昭宗唐龙纪元年(889年)进士及第,光化三年(900年)任兵部侍郎,一度要做到宰相。只是在唐末的乱世中他无能为力,只能侥幸在杀人不眨眼的朱温的屠刀下保得了性命。在南安群山的隐居生涯,他在对李唐王朝的怀念中了却余生,与自己多舛的命运达成了和解。
想必临终前的韩偓,回想起了二十年前在长安与唐昭宗临行前所说的那句,“及死乃幸耳,不忍见篡弑之辱”,这短短的一句话虽然是患难见真情,却也把昭宗李晔受的那种无能为力的屈辱描绘的淋漓尽致。曾经的恢恢大唐落得个如此光景,人间无情、乱世流离的凄凉莫不如此了。
后唐庄宗同光元年(923年),韩偓在南安县去世,葬葵山之麓,年八十二岁。当年十月,打着继承唐朝旗号的后唐庄宗李存勖攻陷后梁首都大梁,梁末帝自尽,不知韩偓是否在死前得知了这一对他来说大快人心的消息。而根据2018年《海丝商报》的一篇报道,韩偓死后,当地的颜氏家族千年来世代相传,默默守着韩偓墓,像祭拜自己的先祖一样祭扫韩偓墓。这份对忠臣的守护,传颂千年,令人感叹。
参考资料:
王云一不仕后梁———从王审知墓志看韩偓的隐居地选择与其晚年作品心态《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4年1月第1期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掘金配资-炒股配资平台-线上配资炒股-线下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