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学者的“世界第三”宣言背后:一个正在自我催眠的超级大国梦
在格拉斯哥气候变化大会上,印度学者维贾伊·普拉沙德的一段5分钟发言引爆了社交媒体。 他痛斥西方“永恒的殖民心态”,声音颤抖却目光如炬:“西方没有资格对我们说教! ”这段视频在印度、非洲、拉美被疯狂转发,甚至在中国平台成为爆款。 但更让人错愕的是他随后的言论:“美国第一,俄罗斯第二,印度必须是世界第三,中国只能排第四。 ”这番话并非孤例,在印度舆论场,一种“超中赶美”的集体叙事正悄然成型。
“印度硅谷”与“月球挖土”:舆论泡沫下的自我狂欢
印度媒体擅长制造技术神话。 美国科技企业外包客服中心到班加罗尔,立刻被渲染成“印度硅谷干翻硅谷”;航天计划刚批准预算,头条就宣称“即将从月球取样返回”,却绝口不提中国嫦娥五号早已完成这一任务十几年。 军事领域的夸张叙事更甚:导弹试射十次失败四次,媒体只循环播放成功瞬间;甚至将中国福建舰照片P上印度国旗,直接宣称“国产核动力航母即将下水”。 这种选择性报道的背后,是印度社会对“强国身份”的急切渴望。
而印度民众对中国的认知,却长期停滞在八十年代:自行车洪流、破旧工厂、尘土飞扬的马路。 一位驻印记者坦言:“我在印度三年,很少看到媒体正面报道中国,除非是软文或高铁新闻。 ”这种信息茧房并非偶然。 印度主流媒体如《今日印度》《印度时报》等,多数由财阀控制,与政治精英关系密切,涉华报道往往聚焦边境争端、腐败问题或“债务陷阱论”,甚至编造“中国生物武器泄漏”等假新闻。 一名印度学者承认:“媒体需要敌人来转移矛盾,中国是最现成的靶子。 ”
“民族-现代”的逻辑:如何用单一叙事掩盖裂痕?
印度文化研究学者尼南贾纳指出,印度社会存在一种“民族-现代”的单一化逻辑:通过强调印度伟大的文化和历史,建构对抗西方的民族主义。 然而,这种叙事本质上由高种姓、印度教精英主导,低种姓和穆斯林群体被排除在外。 例如,传统音乐原本由低种姓艺人传承,却被精英阶层改造为“民族音乐”,剔除“色情内容”后包装成高种姓文化符号。 这种选择性叙事也体现在对外政策上:印度一边批评西方殖民主义,一边在克什米尔问题、边境争端中复制强权逻辑。
更值得玩味的是印度知识界的困境。 右翼政府轻易劫持了反殖民话语,将其转化为攻击对手的武器。 一名学者无奈表示:“他们夺走了我们的语言,反过头来对付我们。 ”当知识分子只能重复“莫迪太坏”的抱怨时,深层的社会问题——如2亿人缺乏干净饮用水、女性文盲率居高不下——反而在“即将成为世界第一”的狂欢中被掩盖。
龙象共舞还是龙象之争? 现实与幻想的割裂
尽管民间情绪对立,印度政界对华态度却呈现分裂。 前总理辛格等开明派强调对华合作,莫迪则一边借鉴“中国模式”发展经济,一边在边境问题上强硬。 这种矛盾源于印度精英层的清醒认知:中国消除绝对贫困的成就让印度望尘莫及,但承认差距等于否定“大国梦”。 于是,一种诡异的双重叙事诞生了:政府悄悄学习中国基建经验,媒体却大肆炒作“中国威胁”;企业争相进口中国零件,民间却间歇性掀起“抵制中国货”运动。
中印关系的吊诡之处在于,双方每年人员交流仅几十万人,相对于25亿总人口几乎可忽略不计。 一名印度商人坦言:“很多印度人眼中的中国,还停留在黑白电视时代。 ”这种认知滞后不仅源于媒体偏见,更因为印度社会难以直面现实:当中国用40年将8亿人拉出贫困时,印度仍有数亿人挣扎在饥饿线上。 维贾伊曾感叹:“如果资本主义能解决贫困,我会变成资本主义者,但它做不到。 只有社会主义能做到——中国实验证明了这一点。 ”
梦醒时分:虚构的强大与真实的泥泞
印度并非没有清醒者。农民抗议农业法案时,百万人走上街头迫使政府让步;学者维贾伊们仍在批判殖民遗毒,呼吁亚洲团结。 但这些声音在民族主义浪潮中渐被淹没。 当一位中国记者报道印度“贱民”问题后,收到当地学者的质问:“为何写印度的负面报道? ”似乎揭露疮疤已成背叛国家的罪证。
这种自我欺骗的代价是沉重的。 当印度媒体忙于P图造航母时,中国已服役三艘航母;当政客炒作“边境胜利”时,印度北方邦的农民正为缺水绝收而自杀。 梦终究要醒,而醒来后的疼痛,恐怕比持续催眠更加难忍。
#热问计划#
掘金配资-炒股配资平台-线上配资炒股-线下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